为有效保证阿拉伯学院教学正常运行,规范教学日常工作,学院制定教学质监与教学改革规范。
一、教学环节质检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着重从学生课堂反映、督导听课效果、课后作业情况、学科考试成绩等方面出发,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协助做好有水平、有质量、有责任心的教学工作。
课堂反映:定期与邀请师生参加相关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授课方式及授课效果的反馈信息,增进师生交流,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督导听课:督导定期听课,并在教师授课完成后现场给予指导、点评,并与学生交流获取课堂一手资料和授课教师共同探讨,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后作业:教师应按时批阅学生作业,以便了解教学反馈信息,并据此查漏补缺,使教学有的放矢,使学生巩固深化知识及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学科考试: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督促学生经常地、全面地、系统地复习与巩固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检查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革目标
学院“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立足宁夏,服务西北,辐射全国,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以阿拉伯语言文学为主体学科、以“阿语+国际经贸、金融、法律、旅游”为专业特色,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若干精品课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阿拉伯国家享有一定知名度的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为全面建设和逐步迈向多科性学院奠定坚实的基础。到202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学院。
根据“十二五”发展目标,阿拉伯学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深厚的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功底、比较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出色的学习、思辨、创造、合作与管理能力的国际型、通识型优秀人才。毕业生在外交、外事、国际经贸、对外文化交流、国际传播等领域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可以顺利进入阿拉伯语专业乃至所有人文社科领域进一步深造
三、教学改革措施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阿联合办学的框架内,本科生培养向“语言+专业方向”模式转变,形成联合、协同培养机制。采取自主招生、协同招生、专家招生等方式,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建立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式的长周期联合培养体系,形成多学科导师协作指导的博士培养新机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创新教学管理体制
通过构建 “高起点、高水平、有特色”的国际学术创新平台,以协同创新为切入点,整合优质资源,采用首席专家制度,构建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反馈的科研任务组织机制,推行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研究。建立第三方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形成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互利双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3、创新来华留学教育培养模式
开展学历教育弹性学制试点,吸引更多阿拉伯国家学生留学深造,探索网络教育和远程培训的可行性。建立汉语测试和教师资格、培训机构资质评估体系,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宁夏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对阿拉伯国家传播与体验的有效途径。
四、教学改革预期成效
到2015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语言+经贸”、“语言+法律”、“语言+旅游”方向本科生300人左右;联合、协同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30名左右;培养在阿拉伯世界与中国内陆向西开放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5-8人;培育8-10名高水平、专业化的翻译人才。